
自3月中旬以來,ICE棉花期貨持續暴漲暴跌、寬幅振蕩,主力7月份約從112.07美分/跌大漲至137.99美分/磅后回落至130.81美分/榜,短暫蓄力后再次“平地起飛”,上沖到十一年高點144.78美分/磅,目前跳水至138美分/磅附近盤整。
受此影響,無論美棉、巴西棉、印度棉、澳棉等船貨,還是保稅外棉現貨間報價的價差大幅拉開,貿易商、國際棉商等一團亂戰。一方面,2021/22年度以來ICE期貨持續暴漲,棉花企業簽約采購價格相差很懸殊;另一方面,隨著2021/22年度美棉、印度棉等發運/抵港能力恢復,再加上外棉保稅/清關棉成交持續冷清,港口棉花庫存不斷攀升,棉花企業的心態分化加大,部分資金流趨緊、出貨意識偏強的棉企“降基差”、特價盤打亂了市場氣氛。
從調查來看,目前國內各主港巴西棉M 1-1/8一口價偏低為148-150美分/磅;中間價152-154美分/磅,偏高價155-157美分/磅,高點、低點相差8-9美分/磅;同樣的問題也出在美棉、澳棉,如4月18-19日美棉31-3/31-4 36/37低價149-151美分/磅,高價則達到158.60-160美分/磅,高低價差也近10美分/磅。
山東、江蘇、河南等地幾家棉紡企業表示,港口保稅、船貨外棉報價差距非常大,讓人很迷惑,需要反復詢價、比較,遠不止貨比三家;再加上有些美棉、巴西棉商檢結果與大貨品質有較大出入(需要買家到庫看貨并抽檢)及青島、張家港部分倉儲庫棉花出入庫業務暫緩或暫停,因此下單非常謹慎,
一是擔心棉花買貴了;
二是擔心棉花出不了庫或運輸車輛不能上下高速;
三是棉花品質指標達不到紡紗配棉要求。